虚开发票成信贷毒瘤:19亿假贸易背后的真风险
2025-09-29


近期,漳州税务部门公布了一起震动行业的虚开发票案件。宝岛企业服务(厦门)有限公司漳州分公司,在两名幕后操盘者的推动下,通过虚构业务、批量注册壳公司、操纵上下游资金流转,累计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近1.9万份,总金额超19亿元,牵涉企业288家


「贸易增量」的流水线运作

这起案件已超越“单一企业违规”的范畴,而是一次彻底的产业化运作。操盘者徐某与韩某分工明确:一人对外寻找票源和客户,另一人对内负责壳公司注册、合同伪造和发票处理。通过这种“外销—内操”的组合,他们把犯罪流程做成了一条流水线。

在“业务”开始前,他们已做好充分准备。韩某通过中介招募社会人员,借用个人身份注册大量空壳公司(税务稽查显示共29家,其中9家先被税局发现,另20家之后的清查才暴漏),为虚开行为提供主体掩护

在对外销售环节,徐某一方面对接具有真实进项的上游企业,购买增值税专用发票,支付1.6%-6.0%不等手续费;另一方面向下游企业虚开,收取9%左右手续费,他们的商业模式就是赚取“开票费率”的利差。


精心构造的“三流合一”骗局

该团伙通过设计票据流、资金流和合同流,使三者在形式上相互匹配,从而营造出“三流合一”的假象,试图误导监管。

  • 票据流:在开票品类上选择流通频繁且难以追溯实物流转的大宗化工(如沥青、甲基叔丁基醚),便于票货分离时掩盖细节,控制多家空壳公司大量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,形成闭环开票链条;

  • 资金流:设立个人账户资金池,进行多次拆分和倒序转账,在多个银行账户间循环流动,制造复杂的流水痕迹,并且刻意降低交易规模,将大额交易拆分为多笔小额业务,以分散开票数量、降低单笔开票金额

  • 合同流:私刻上下游公章,以伪造购销合同,并对出借身份的“法人”进行演练,使形式证据在应对税务审查中显得自洽。


发票伪装下的信贷陷阱

漳州案件的危害并不仅仅停留在税务层面,还可能对信贷体系产生潜在影响。这些虚开的发票会粉饰企业的财务报表,制造出盈利能力稳定、现金流充裕的假象,从而轻松获得贷款或供应链融资。

“多交税开真票”的虚假贸易,本质上是犯罪分子以小额税款为“空转成本”,以银行信贷资金和政府补贴为“猎物”的一场骗局。

金蝶征信反欺诈资料

金蝶征信发现,企业信贷欺诈已进入第三阶段——从单一虚假数据操控,逐步发展为“真数据+假业务”的产业化链条。欺诈行为的背后往往会使用更精细、更技术化的手段,参与各方高度分工,负责虚开发票的财税公司、用虚假票据申贷的企业、提供壳公司注册的中介等。

对银行来说,企业贷款的资质审核存在天然盲区,仅核验发票真伪无法发现问题,依赖静态财务报表也难以及时捕捉客户集中度或税负率的异常。面对产业化、链条化的欺诈行为,传统的风控手段已难以有效识别潜在风险。

金蝶征信的税票反欺诈AI模型,正是为破解“真数据+假业务”难题而设计。模型整合财税、工商、股权等多源数据,通过AI+GraphRAG技术搭建企业关系图谱,从而识别壳公司网络及异常交易链。在实际应用中,模型能够对企业的交易稳定性、客户集中度、历史行为模式及行业特征进行交叉检验,生成综合风险评分,有效识别空壳企业虚开和虚增贸易等行为。

以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例,该系统精准捕捉到其明显异常:该企业长期保持当天收票、当天开票”模式,几乎零库存,采购与销售金额高度同步且缺乏合理的存货周转,严重背离农产品经营规律模型通过进销项比对,识别出虚增贸易的信贷欺诈风险,为银行及时拦截提供了关键依据。

面对日益复杂的信贷欺诈,税务部门、金融机构与技术服务商的协同合作显得尤为重要。金蝶征信作为业内专攻数据价值的信用AI服务商,将继续推动数字风控技术的发展,为信贷环境的安全性与透明度贡献力量。



金蝶征信是金蝶集团(0268.HK)旗下专攻数据价值创新的企业信用AI专家,2016年获央行征信备案,是广东省唯一的企业信贷AI风控大模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。

秉承“AI for Value”的价值主张,金蝶征信基于400万小微企业已授权的业、财、税、票等高质量数据集,为中国近1/3的企业在线税票信贷提供场景和数据服务。截至2024年,金蝶征信已联合超200家头部金融机构,直接助力70万小微企业获得近2000亿数字信贷支持,成为数字普惠金融的重要推动力量。